第445章 士绅一体纳粮

通常情况下,堡垒都是从内部先崩溃的,对此叶华是深信不疑,而李肆呢,就是冯道调教出来,留给叶华的一个宝贝。

此人第一次出手,就来了一个惊天动地!

李肆以布衣之身,站在叶华和柴荣面前,侃侃而谈,血脉里的高傲,让他并不畏惧柴荣这个天子,你现在不过占据中原而已,我的祖上可是尊贵的天可汗!

李肆以大唐为荣,可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唐的弊端在哪里。

他要给柴荣和叶华讲解科举的关键,大唐就是绕不开的时间最初发明科举的是隋朝,以科举选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破九品中正制,就是打破世家对官僚体系的掌控。

隋朝灭亡之后,大唐继续坚持这个策略。

尤其是唐朝前期,李二不遗余力,打击世家,压制世家的地位,发挥科举作用,大力提拔寒门。

李二甚至发出了天下英才,入我瓮中的感叹!

坦白讲,李二的努力是成功的,接下来,他的儿子,儿媳,两代皇帝,继续打压士族,如果能持之以恒,所谓的五姓七宗,或许就会提前消失。

不过问题出在了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的权威当然无存,不得不重新组建中枢,改弦更张。皇家不够强,就要拉拢帮手,借助其他的力量。

所以世家大族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世家也做了调整。

原来的世家子弟是瞧不起科举的,不屑于跟寒门一起竞争抢夺。

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世家大族放下身段,进入科举,并且顺利掌握了科举,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

再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简直是匪夷所思!

作为世家子弟,他们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沾沾自喜之余,就到处吹嘘,说他们家风纯正,知识渊博。千年积累,文采风流,远不是寒门能相提并论的。

这种说辞,也仅仅是骗骗外人而已。

世家大族能有如此傲人成绩,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适应掌握了科举的规律!

在所有科举当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而进士科则是靠策论选材,一篇文章定命运。

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明白,文章这个东西,是很主观的。

有人偏好辛辣,有人偏好含蓄,有人觉得要汪洋恣肆,有人觉得要溪水潺潺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不同考官那里,也会得到不同的评分。

叶华记得,上辈子的时候,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老师反复提醒,就是告诉学生,要写容易得分的作文。

放到科举场,也是如此,甚至更加重要!

首先,字迹要漂亮。

其次呢,文采要飞扬。

再次,说理也中规中矩,不能让人挑出毛病。

还有,要把握考官的喜好,写考官中意的文章

世家大族为官者众多,甚至主考就是世家的人。他们手中财力雄厚,又能掌握舆论,引导文风拥有这么多优势,只要不是猪,就有机会考上。

更何况,上面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其他的作弊啊,替考啊,这些还都没拿出来呢!

所谓世家子弟考进士,就跟有钱人家进名校一样,普通人穷尽几辈子未必能做成的事情,人家只是挥手之间而已!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

一味迎合考官,一味投机取巧,到了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虽然能过科举的那一关,却没法打动要锐意进取的皇帝陛下。

相反,柴荣震怒了,朝廷四年一次,花费巨资,开科取士,结果就选出了一帮废物!这不是白白浪费资源吗?

让他们为官,只会结党营私,贪图私利,残害百姓,这样的官,要他们有什么用?

“这四个废物,立刻免去进士功名,革去官职,听候发落!”

一道旨意,以李覃为首的四个人,全都待下去了。

这里面就剩下冯家兄弟,他们两个没有参加科举,是靠着恩荫入仕,叶华把这俩人揪来陪绑,是想给他们当头一棒。

事实上冯家兄弟也的确被震撼了,两个人跪在地上,浑身颤抖,不停哆嗦。

柴荣怒气不息,“你们两个虽然没有参加科举,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一样味同嚼蜡,空乏说教,连冯太师的一成本事都没有学到,妄为人子!”

被臭骂了一顿,两兄弟只剩下磕头请罪。

柴荣缓了缓,又道:“你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这法就不错,比那四个东西强多了你们就先留在翰林院,替朕草拟圣旨,记住了,以后要多跟令尊学,要把读活泛了。”

这也就是看着冯道的面子,当然了,叶华的作用也不小,两个人才能因祸得福,不但没有被罢官,还成了天子近臣,冯平和冯吉乖乖退到一边,偷着擦汗去了。

现在只剩下柴荣,叶华,李肆三个人。

柴荣怒道:“世家官吏靠着把持科举,将自家的子弟送入官场,朝廷的论才大典已经变成了他们私相授受的工具!这几个人不堪用,其他人也未必如何,朕,朕要废了科举!”

“不可!”

叶华急忙拦阻。

要说科举制的弊端,那是说也说不清。

可是要废了科举,总要拿出替代的办法吧?

叶华自问,哪怕到了一千多年之后,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聪明人,依旧延续着科举的传统,采用考试选官。就好像高考一样,骂的人不计其数,可要是废了高考,却找不出更公平合理的方法。

不凭成绩说话,难道靠血统,或者靠金钱?

显然,都行不通!

“陛下,科举不可废,只宜调整。”

“怎么调整?”柴荣道:“眼下世家大族的子弟,占了科举的六成以上,难道朕要降旨,不许世家子弟参与考试吗?”

叶华道:“陛下,臣以为应当调整考试内容,还有,要增加录取人数!”

第一个改进,柴荣很轻松接受了,内容一定要改,他再也不想看到空洞无味的玩意了。可增加录取人数,这就让他殊为不解了。

“叶卿,你是不是说反了?录取人数越多,岂不是让更多的世家子弟进入官场?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你让朕何以自处?”

叶华摇头,“陛下,臣以为增加录取率之后,情况会迥然不同的。”

柴荣还是不信。

这时候李肆突然站出来,“陛下,请容草民说几句,冠军侯所言,其实颇有道理!”

柴荣哼了一声,“你跟他都是一师之徒,当然替他说话了!”

李肆没敢还嘴,只是道:“陛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实自从中唐开始,科举录取的人数就已经不断增加了。”

“哦?那结果如何?你方才不是说,世家大族靠着科举重新兴起吗?”

“启奏,陛下,草民所言,只是事情的一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

“讲!”

“是这样的,世家子弟越来越多走科举的路子,使得科举的地位越发尊崇,成为入仕的正途,其他的方法都是偏门。渐渐的,中进士就成了身份的代表,而世家大族,血统尊崇,反而不为人们所承认了。”

李肆笑道:“在世家大族当中,也有人看出了这一点,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他们就支持恩荫,反对科举入仕,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只不过这些人无力天,五姓七宗的衰败,不只是靠着朱温的屠杀而已。事实上,那时候的豪门大族,已经远不能和唐初相提并论了。”

叶华惊叹李肆的眼光,他总结道:“陛下,扩大科举的录取范围,就是以寒门取代豪门!以中小士人取代大族高第!这么做,对朝廷是有利的。”

柴荣思量半晌,缓缓道:“这个办法不错,只是寒门愿意承担田赋徭役吗?朕总不能杀了几只老虎,换来几群恶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