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全力抵挡

白彦敬此时才知道康扶已经阵亡,但他没有时间处理这个:“来人,迅速南围,不让宋军突围。”

哈迷蚩将一切尽收眼底,见郭蔚几乎要突围,心里顿时着急起来。

仆散忠义也忍不住:“都督,魏胜不动,不如我们就在京口登陆南下吧?”

哈迷蚩眉头今皱了好一阵,才道:“仆散忠义,你率军游弋在京口以西,防止魏胜反扑,和京口宋军形成夹击之势。阿里,马上率领战船出击,协助白彦敬,强攻京口。”

仆散忠义和阿里都大喜,抱拳施了一礼,便大踏步而去。

“呜呜呜~”金军不再局限于歼灭宋军,他们的目的,已经变成攻占京口。

一场新的战役,打响了!

……

武英殿,群臣激愤,所有人各抒己见,吵得面红耳赤。若不是赵构在场,估计他们都要打起来了。

赵构脸色阴晴不定,是战是和此时他都拿不定主意了。金人多次出尔反尔已经让他难以再相信金人。

而就在刚刚,魏胜派人送来军报,金人跨过长江,企图登陆江南,大有不到临安誓不休之势。

正因为如此,朝臣的争论格外激烈,一方面,对金人的畏惧让朝臣急不可耐地想再次议和。

但另一方面,几年的休养生息让江南略有恢复之状。如果不抵抗,几年的努力就都会付诸东流。

又吵闹了一阵,赵构凝神道:“好了!吵吵闹闹干什么?别忘了,你们都是国家大臣。”

武英殿立马安静下来。

赵构不想苛责过多,扫视一遍,问:“汤思退,你对此有何看法?”

汤思退是在场官员中内心最矛盾一个。几年来,江南在他的主持下,大有欣欣向荣之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金军居然杀来了。

汤思退主和,但是就目前的情势来看,金人不到临安是不可能议和了。

这样,汤思退不得不考虑他一直不考虑的,战!

汤思退心里迅速估量一番,道:“陛下,民生刚刚有所恢复就遭此劫难,实属我大宋之不幸。是战是和,我们还是斟酌斟酌吧!”

并不是汤思退圆滑,而是此刻,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该主战还主和。

赵构略微有些恼怒,转头而问陈康伯:“陈康伯,你怎么看?”

陈康伯已然思虑已久,面对赵构的询问,便慨然道:“陛下,自建炎年间以来,我朝与金人缔结盟约共十八次,每次金人皆毁约南下,连年进犯我朝!由此可知,金人却无和议之心。”

“金人狼子野心,一路谄媚,最终只会葬送我朝百年基业。陛下,金人不能再信了!”

“绍兴和议以来,民生安稳。江南百姓安居乐业。金人南下已经是对这种安居乐业的破坏无遗,我大宋的百姓已经不再相信金人。若执意委身和议,恐民变四起。”

陈康伯铿锵有力地说完自己的看法。赵构没有表态,点点头,示意陈康伯入列。

“沈该,你又怎么看?”

……

“噗!”

一支狼牙箭迅猛凛冽,贯穿郭蔚的肩窝。

郭蔚一个趔趄,差点倒在船上。魏郊眼疾手快,急忙扶住了郭蔚。

阿里军已经围困过来,两支金军合并,魏郊所率领的宋军愈加危急。

虽然金军已经进入了炮轰范围,但是魏全始终不敢开一炮。郭蔚他们就在金军当中,如果开炮,就无法保证不轰中魏郊他们。

魏全叹了口气,真是投鼠忌器。

被金军包围,宋军战船的士兵们更加威猛。他们都明白,生死关头到了,不是金人的血流干,就是他们要倒在甲板上。

训练有素而且战斗力强悍的魏胜水军此时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让白彦敬和阿里为之胆寒。

金人每每靠近他们,都付出无比惨烈的代价。

郭蔚虽然身中暗箭,却丝毫没有后退,与魏昌、魏郊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带着宋兵一次又一次击退金军的围攻,且战且退。

哈迷蚩已经遥望西边,却有些敬佩魏胜,居然到了这种地步还按耐得住。

……

沈该略微苦笑,多年相处,他怎么会不明白赵构的心思?便出列道:“陛下,金人势大,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弃守。臣建议,全力抵挡金人南下,收复淮南东路。把金人逼回去。”

沈该清楚,赵构绝对不愿意和金军开战。但是迫于形势,赵构不得不做出决定。

而他若决定议和,恐怕他的根基就不稳了。所以,赵构是有些愿意开战的。只是他担心,会得罪金人。

而沈该恰恰看到这点,所以他的建议是抵挡金人,收复淮南东路。却丝毫不提收复河山、收复汴梁这样的话。

赵构眉头皱了许久,扫视了几下秦桧、刘一止、朱倬、赵鼎,随即便暗探口气,这四人虽是能臣,但是主观意志太强,问他们,必然就是全战或全和,还不如不问。

赵构莫名伤感,自己这个偌大的朝堂,除了陈康伯和沈该,关键时候,居然找不到一个忠心的心腹。

无意间,赵构看见列官中其貌不扬的赵善应。赵构思索了一下,赵善应官职应该是兵部判部事,那这件事必然和他有关了。

“赵善应,你以为陈卿和沈卿的提议如何?”赵构突然问道。

不止其它朝臣,赵善应也是吓了一跳,这样问,摆明了就是要一个下级官员品议一个比他高级的人。

赵善应急得满头大汗,无奈,只得出列道:“两位宰相的高谈阔论,臣甚是敬佩!”

赵构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便道:“那你怎么看?”

赵善应耿直人,思索了一下,就道:“陛下,臣以为,必须全力抵挡金人。臣认为,只要我们抵挡金人一个月左右,金人自退!”

“哦?”赵构顿时来了兴趣。

不只赵构,其它朝臣也竖耳恭听。

赵善应整理整理思路,道:“陛下,臣以为,金人三面环敌,其境况比我们恶劣。蒙古上起义不断,夏国虎视眈眈,如果金人在我们大宋耗费大量时力,恐怕他们就驾驭不住蒙古和夏国了。”

“金人必然深知此道理,所以他们才极速南下。淮南东路地广人稠,他们却只在两天之内全境攻占。是金人太强?当然,是原因的其中之一,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想快点结束战争。”

刘一止出列道:“无稽之谈,如果金人急着完成和议,那之前遣使前来,我方提出和议,他们为何不肯?”

赵善应打心底里鄙夷刘一止,便负手傲慢而立,一言不发。

赵构见状,喝道:“刘卿退下!”

刘一止只得悻悻而退。

赵善应才道:“刚刚刘宰相说,金人不答应议和?可是,据我所知,那日在乾清宫,是因为我方无法接受那么苛责的条件才导致议和没有达成的吧?”

见赵善应还在出言针对刘一止,赵构略微有些不喜:“赵卿,接着你刚刚说的说下去。”

“臣遵旨!”赵善应略略欠了欠身,道:“金人希望快速结束战争,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极速跨江。首先,金人不善水战,即使有战船,也不过是堆砌而成的,金人必然自知。但是,他们却不顾魏胜水军的骁勇,企图强行渡江。”

“再者,在陆地上,金人尚且不善攻城,而此时却以水军攻京口,可谓是把自己所有的短处都使了出来而把自己的长处全部丢弃。”

“金人并不是傻子,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想快点南下,进行掳掠,增强国力。”

“所以,一旦他们的锋芒受挫,出于对后方的担忧,他们必然撤兵北退。”

赵善应一席话,让所有人恍然,细细一分析下来,似乎全部都确如赵善应所言。

赵构心里也是豁然开朗,脸上也多了一丝喜色。

户部司孟忠厚见状,急忙出列为赵善应助势:“陛下,赵判部事言之有理。我户部司愿全力支援前方,必不出现后勤问题!”

赵构点点头,起身,令道:“传朕旨意,命刘光世节制魏胜、李宝、杨么之水军以及两浙两路、淮南东路的所有兵力,全力抵抗金人南下。”

“再令,户部司、度支司暂与宰相汤思退一道,全力负责前线后勤保障问题,不得有误!”

汤思退、孟忠厚、孙近一同出列:“臣遵旨!”

史浩摇摇头,本来自己还打算建议梓侯岳飞复出的,不曾想赵构果断打断所有有这样心思的人的心思。

赵构令下,所有文臣都为此捏了一把汗,临安周围的兵力全部都由刘光世节制了,一旦刘光世反叛,大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