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 河南战局变化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打趣道:“你真以为,这传言说孤布了个大局、下了盘大棋……是真的?”
马士英惊讶地看着吴争。
吴争点点马士英道:“孤是神仙吗……知道持续近四个月之久的民乱背后,是皇帝、大长公主的杰作,还是知道有无数人参与其中,不乏孤的麾下之臣?”
马士英骇然,问道:“难道王爷是……。”
吴争收敛起笑容,严肃地道:“就算皇帝不称职……废黜就是,何须杀之?大长公主恃机谋反……圈禁就是,何须杀之?黄道周为当朝首辅,就算罪不容赦,可念其年岁已大,为北伐之心亦是可圈可点,圈禁起来使其善终便是……。”
“这么说来,大长公主、首辅……非王爷所杀?”
吴争与朱媺娖去文华殿商谈大事,这是人所皆知的。
大长公主令近侍以七尺白绫勒死朱莲壁,是乾清宫太监宫女亲眼所见,也无争议。
可大长公主、首辅黄道周是怎么死的,没有人知道。
于是京城坊间说什么的都有,大多指向吴王,说是吴王听闻大长公主弑君,急怒之下一剑刺死了大长公主,然后以谋反罪令人勒死了首辅黄道周。
关键是,吴争没时间解释,也想不解释。
于是这些风言风语满城传。
马士英虽然名声不好,但无疑是个善于阴谋的智者。
他一想,对呀,利大者疑嘛,皇帝一死,挡在吴王面前的,无疑是大长公主,而黄道周左右摇摆不定,吴王借机杀之,顺理成章嘛。
对于象马士英这样的阴谋家,见猎心喜啊,这么大的一盘棋,他竟无缘参与,岂不羞煞、恼煞?
这才有了一路止如同急妇般的神情。
可如今,被吴争这么一说,他怀疑起自己之前的判断来……也对,吴争要杀人,何须背着人?
大长公主潜逃至京,弑杀皇帝,不用吴争动手,就已是死罪。
黄道周背弃效忠的吴王,参与此次谋乱,此罪当诛。
完全可以按律法处置,还需要吴争亲自动手沾血吗?
“王爷,那……究竟是怎么回事?”马士英急了,完全忘记了,知道越多,越死得早的禁忌。
吴争讥讽的眼神扫了马士英一眼,慢慢吐出两字,“你猜。”
马士英急得抓腮挠耳,“既然不是王爷所为,那须得公告天下啊……没得让王爷背黑锅的道理?”
可吴争却不想说,而是另起话题,“知道孤为何让你随行吗?”
马士英强捺心中的好奇心,“请王爷明示。”
“永历被吴三桂挟持,晋王挟怒而攻,兵力远不如人……孤令你随行,是有件事要仰仗你老马啊。”
“可不敢当王爷说仰仗……请王爷示下,不管此事多凶险,士英绝不推诿……为王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果然是聪明人哪。
吴争只说了一句,马士英就猜到此事非同小可,异常凶险。
“替孤去趟信阳城……拖住吴三桂,只要让他不掺合孤与阿济格一战,便算你立下此战首功……如何?”
马士英愣住了。
吴争轻轻一叹,“孤不逼你……你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孤绝不怪罪!”
“……若是吴三桂提出……要求,如何回复?”
“敷衍他……敷衍不住,那就,答应他。”
马士英骇然,他突然明白了,自己不仅要冒巨大的凶险赴信阳见吴三桂,更是要在事成之后替吴王背黑锅,大黑锅啊。
吴争此时直言什么事都可答应吴三桂,自然是不作数的。
而自己,就成了那个言而无信之人,这还是好的,至少是事成了,活着就好。
可若是不成,岂不被盛怒之下的吴三桂,五马分尸?
“我去!”马士英大声道。
吴争一愣,“不去就不去……你还敢骂孤?”
马士英愕然。
……。
大西军终于在中山铺附近停下了脚步。
不是因为怯战。
而是吴三桂派人来了。
“学生见过晋王殿下。”一表人才的夏国相自谦为学生,不是因为李定国堪为他的先生,而是自恃为读书人,这个年代,“学生”是种身份,高人一等。
李定国冷漠地看了一眼夏国相,“你来作甚?”
也是,当年吴三桂镇压义军时,可没少杀大西军将士,而这里面也绝少不了夏国相的“功劳”,何况如今已成水火之势,岂能有好颜色?
“晋王无须恼。”夏国相笑脸相迎,“学生此来,是为好事……学生受我王之命,传话于晋王……同为一殿之臣,何苦兄弟阋墙?”
李定国这些年,已经有了城府,否则,当一口唾沫盖脸啐去,同殿为臣?兄弟阋墙?
狗X的,谁和谁是兄弟?
人狗不同道,那才是李定国的心声。
“废话少说,吴三桂有何阴谋……直说便是。”
“晋王急躁了……我王的意思是,化干戈化玉帛,两相罢兵,免得被外人笑话不是?”
“哼!”李定国重重一哼,“想要化干戈化玉帛……也成,让吴三桂释放陛下,亲自送陛下出城,李某二话不说便退回商城!”
“咳。”夏国相干咳一声,“晋王说笑了……我王是陛下钦封的王爵,怎会拘禁陛下……况且我王是奉陛下旨意勤王护驾,晋王若不信,有陛下密旨为凭……如今我王只是与陛下在信阳城中商议国事……怎能说释放二字?”
“这些话,也就哄哄三岁顽童……李某不信这套,你就回去问吴三桂……放不放陛下出城?”
夏国相脸色渐渐变化,冷冷道:“晋王真以为,我王怕你三万大军进犯信阳城?这么说吧,单就马三宝马将军六千铁骑,就已经令晋王前锋锐折……而这样的铁骑,信阳城中至少有三万,尚不算步军……晋王还有信心赢得这场仗吗?”
前恭后倨!
李定国神色丝毫不动,也不生气,冷冷地看着夏国相。
夏国相继续道:“我王既然派学生来见晋王殿下……这便是最大的诚意,我王甚至同意晋王入城进见陛下,但,晋王随行之人,不得超过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