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 战局的转折点

这世上,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一定很复杂。

决定一次战役胜负的,就会简单一些。

而决定一场战斗,那相对就简单了。

无论是精锐,还是乌合之众,打赢一场战斗,并不奇怪,哪怕是以弱胜强。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占上一个,就能改写战斗的结果。

何况,沈致远手中,有蒋全义的锐士营。

锐士营,最早出现在老秦人,把蒋全义此时的连发枪新军称之为锐士营,其实是不合适的。

相较于之前北伐军士兵,这些士兵的勇武甚至逊色多了。

也是,短短半年间拉起的队伍,兵员还不是从军校遴选出的,训练难度可想而知。

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些士兵,皆是良家子弟。

古往今来,有一点是具共识的,一支真正精锐的军队,士兵的出身很重要。

这么说吧,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士兵的出身,同样决定着一支军队最后能走到何种程度。

良家子的出身,未必能使这支军队最具战斗力,但,它的忠诚,是绝对可靠的。

用贤,不如用忠,乃此帝王之道!

蒋全义追随吴争久了,自觉深谱吴争的心思。

所以,这支锐士营的士兵,皆来自于通州周边的子弟。

半年的训练,让他们初具行伍战技,但战场搏杀却非他们的强项。

沈致远之所以力求吴争调拨蒋全义部,看中的就是这点。

久历沙场的都清楚,一场胜利并不代表着结局,但,一场胜利决定着这位主将的未来。

沈致远想要一场胜利,来向北伐军将士和陈胜证明自己并非秀外朽内,但他更知道,他的胜利需要有一支根正功红的军队来衬托。

这是一场几乎是赢定了的战斗,就算吴争不同意将蒋全义部调拨给沈致远,沈致远也能凭着他旧部新军中的精锐,打博洛一个措手不及。

可如果是率一支根正功红的军队打胜这一仗,那……便是锦上添花。

这是一种互相“利用”,也是相互衬托。

……。

怀远之战,规模不大。

却堪称战术典范。

沈致远为陈胜主力断后,率蒋全义所部二千火枪兵,还有他旧部三千枪骑,且战且退,于怀远水域设伏。

博洛并非无能,亦或者骄狂。

就算他骄狂,在被吴争囚禁三年之后,他也该谨慎了。

但博洛的想法,绝对无法去影响这支由数支清军精锐拼凑起来的大军。

虽然主体是清廷新编健锐、火器两营,但满旗人太少,组成不了如此规模的军队,清廷在部署东、西两路大军之际,往里掺入了不少降清明军,譬如……汉军正黄旗。

听起来,汉军正黄旗是真金白银,应该除了血统之外,便是货真价实的汉八旗了。

可事实上,不是。

在这六年多的拉锯战中,清廷的实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仅以军队质量而言,甚至已经远远落后于不断更换新血的北伐军。

为何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

北伐军士兵的更换和补充方式有二,一是战损失补充,二是整编。

但不管是补充,还是整编,新征兵员也好,旧军队整编也好,士兵皆须入军校三个月和半年不等,是为回炉。

而对于整编者,低十五岁、高三十五岁,不收,遣返回原籍务农耕作。

这样一来,兵员的体力和素质,不会因扩编或整编而大幅降低。

可清廷不一样,满人人口难以具备象北伐军如此“奢侈”的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清廷还须为数十万降清明军“负责”。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天晓得,那些降清明军会干出什么事来。

而这数十万降清明军背后,又有超过百万级的家眷,还有无数喝兵血的贵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廷以他们的归顺坐稳大半壁江山,可反过来,这些人,同样掣肘着清廷。

六、七年过去了,这些人都老了。

哪怕当时降清时正当壮年,那么,此时也早该退役了。

何况,清军入关时,明军是何德性、是何战力,人人心知肚明。

可问题是,这些人能退役吗……肯退役吗?

清廷同样心知肚明,知道这些军队不可靠,这才“高薪养廉”,将它们圈在京畿周边,说是卫戍,实则是由驻京八旗对其监视。

可随着多尔衮战亡,二旗形同割据,再由鳌拜在小汶河的覆没,驻京八旗,早已名不符实。

那么,清廷想再调博洛、岳乐率大军出征,心,还放不下吗?

那可是数十万的降军啊,没有足够的兵力对其监管,一旦出事,必是焦头烂额。

于是,小皇帝的智囊……洪、范二位皇师,为福临献了个良策,就是让博洛、岳乐,带这些降军出征,一则,减轻京畿的压力,二则,都养了他们六、七年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该让他们为朝廷出把子力了。

怀远之战,与沈致远作对手的,正是这帮降军。

倒不是博洛想将这些人充炮灰。

完全不是。

博洛并没有那么狭隘。

况且,一支军队前锋非常重要,它的战果,直接影响着整支大军的士气和战术部署。

博洛就算想将这些降军当炮灰,也不会是让他们在前锋位置被对手吞没。

可博洛的前锋,正是降清明军。

为啥呢?

原因说起来也简单,这支降清明军,它来头不小!

……。

左梦庚,这名字或许不显眼。

但他爹原明宁南侯左良玉,必是耳熟能详。

虎父生了个犬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虽说左良玉也并非是什么忠臣良将,也极具个人野心,可好歹,他全了身后名,并未降清附贼。

左良玉当时拥兵八十万,分为十营,号称百万大军。

前五营是他的嫡系亲兵,后五营是那些年围剿民军时,投降过来的士兵。

啧啧……听这数量,简直堪比一国之军力啊。

自然,左良玉野望也特大,他历来结交东林党,在弘光朝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他受东林党的邀约,借假太子案,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布檄文,挥师东向。

那阵势……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战舰,可谓重帆蔽日啊。

可惜的是,上天都不乐意左良玉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