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八十四章 血战山海关(一)

虽说心里不舒服,可庞天寿四朝元老的身份和他在宫中掌控的实力,也不是朱辰妤因小事可以随意责罚的。

“下不为例……起来说话!”

庞天寿却没有起身,他又磕了两头,“……昨日内阁奏报,令廖仲平率左营一部南下协助吴王北运补给……还须陛下补道旨意。”

朱辰妤不疑有它,点点头道:“可……你去拟旨吧!”

“老奴遵旨!”

……。

待庞天寿离开,朱辰妤眉头轻皱起来。

朱辰妤并不是没有起疑心。

至少她心中有三个怀疑,一是朱媺娖交待过,庞天寿并不清楚这个局,也就是说,庞天寿应该只忠诚于皇室,那么,朱辰妤在听闻北方战事紧急时,脱口而出的这些话,已经显示出了她与吴王之间,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针锋相对,那么,对于庞天寿而言,应该能迅速作出反应,至少在脸上应该表露出来惊讶,可庞天寿丝毫没有惊讶之色,而且顺着朱辰妤的意思,认为朝廷确实该助吴王一臂之力。

二是同样的,虽说冒襄、马士英是内阁大臣,可内阁大臣尚有五人,对于皇帝与吴王之间本该有的“龌龊”心知肚明,怎么会无人反对朝廷助吴王一臂之力?

朱辰妤绝对不相信,朝堂上这些人,真能忧国忧民、同仇敌忾,真要那样,大明朝就不会亡了!

三是朱辰妤对廖仲平率军南下,抱有极大的怀疑。

廖仲平之前告得是病假,已经十来天了,做为一个军机大臣,就算病好销假了,是不是应该先入宫来进见一下皇帝?

特别是军机辅弼夏完淳也在京的情况下,廖仲平无论如何,也不该受内阁之命后,立即率军离京。

同时,夏完淳的突然生病,更是让朱辰妤心里隐隐觉出一丝不详预感。

但做为一个皇帝,特别是一个女的皇帝,朱辰妤无法随意出宫。

更不能仅凭心中的猜测,而用莫须有的罪名去戗害自己手下大臣。

疑归疑,朱辰妤做不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她只能等待事情明朗,或者等待夏完淳早些入宫进见。

……。

山海关关外。

激战已经到了第五天。

双方已经在关外打得精疲力竭,但因为兵力的差距,清军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

随着清军后军向两侧的合围,钱翘恭所率残部,覆灭仅在转瞬之间。

不,准确地说,如果博洛真的只想歼灭钱翘恭部,其实钱翘恭部覆灭,至少要提早两天时间。

博洛无缝是个沙场宿将。

他敏锐地觉察到,强攻城关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迅速歼灭钱翘恭部,那么城关守军就不会再有出关应战的可能。

山海关城高墙厚,虽说至今守军已经折损过半,可剩下的守军兵力,依旧超过万人之数。

险要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说这词是夸张了些,可守军真要据险而守,那么清军的伤亡必是巨大的。

仗打到现在,博洛已经不会去怀疑守军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意志,那么,能不攻城就不轻易攻城,就成了博洛的战术决断。

博洛在这些年,特别是被吴争囚禁于杭州的两年中,早已学会了“围点打援”。

所以,在城关上守军的眼皮子底下,不断地攻击钱翘恭残部,却不迅速发动歼灭战,博洛在考验着守军的意志力。

因为博洛相信,以沈致远与钱翘恭的私交,必定会做出他所期待的一幕。

今日一早,天刚蒙蒙亮。

博洛欣喜地发现,他期待已久的一幕,终于出现了。

城门突然开启,守军蜂涌而出。

博洛笑了,胜局已定,山海关已如自己囊中之物!

敌人正在应对番人舰队和内斗,若失山海关,北方已无足以抵抗自己的军队,一个月,不,只要半个月,哪怕是十天,自己就可以势如破竹地挥师南下,黄河以北,即可占领,到时,自己或许会成为第二个摄政王……或者,废黜福临,然后自立!

想得太远了……博洛强捺下开始飘忽的思绪,下达了总攻命令!

一场最残酷的战役,由此暴发了。

两军数以万计的骑兵,在山海关关外临海一侧,狭长如弯月的地域,展开了殊死捕杀。

……。

吴争的增援决策,是非常……“浪费”的,特别是在这个节骨点上,可以说是非常奢侈。

山海关,对于今日的北伐军而言,真有那么重要吗?

当十几寸口径的重炮可以击塌一丈厚城墙的现在,山海关对于吴争而言,只是一个象征。

哪怕山海关陷落,哪怕顺天府再度沦丧,哪怕敌军再度饮马黄河……这些对于吴争而言,最多只是光复的时间长短罢了。

事实上,吴争的调度,也充分说明了一切,三大水师,无一北调。

增援的“奢侈”,仅仅体现在了人力、物力,还有……人心!

对,吴争在作秀,给天下人作一场秀,吴争想告诉天下人,北伐军和水师在抗御外辱之际,朝廷却在发动内战,派兵进攻杭州城,而一旦北方开战,致使大将军府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朝廷崇尚菁英阶层治国驭民不同,吴争一直坚持着“屁民”觉醒的战略思路。

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亡国往往就是“屁民”不再听从菁英阶层的领导和号召。

而明太祖之所以能驱逐蒙古人,然后将蒙古变为北蒙的真正原因,同样是“屁民”的觉醒和崛起,而不是菁英阶层的反抗。

做为一个后世人,吴争绝不想重蹈覆辙,他需要天下最大多数的人,自觉地站在他的一边。

当然,吴争更在意钱翘恭、沈致远的安危,正如他一直在说的,走到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宁愿停留驻足!

千舸急流,不,应该是万舸急流。

大运河及东部沿海,上演如此规模的船运潮,足以彰显,吴争策略的成功。

在汉明半月谈的动员下,在三大学院数以万计的学子鼓动下,在江南百万织女的现身说法下……民众开始自发地行动起来,有船出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再不济,就追随着各府学子上街游行!

但,吴争确实在做事,应对山海关大战,他的战术,也是切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