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

太阳渐渐高升,好在不像酷夏的阳光毒辣。沿途远处层层叠澜的金黄,随风而浪!

若不是几人心中有牵挂,此时定要停下来欣赏这秋日的美景。

日头悄悄爬上头顶,快接近正午时分,兄妹几人一路上马不停蹄的往前赶。

有了昨天的体验,今日有了准备,并不十分难熬,中途只停下来让驴子稍作休息,几人喝了点水润润喉咙便继续前行。

看着前方逐渐开阔的道路,于小语坐直身体惊喜道:“二哥快看,是不是到岔路口啦?”

于正竹也眺望前方,渐渐的视线里出现了两条道路:“呵呵,今天的路程走了一半了。”

“真的呢!“于正梅拍着大腿,催促了一下前面的驴子!

没过多久他们便来到了岔路口,从右边望去,一条稍宽的小径如长蛇般蜿蜒进入了安林山山脚处。

从诸多树冠缝隙处,隐隐约约瞧见几座房檐瓦舍,夹杂着土胚茅屋,想必就是李大叔说的归属平安县管辖的那个村庄。

几人商量着不在路口停留,往前走几百米再休整,省得待在路口万一碰到村庄的人,如果盘问起来不好解释还要浪费唇舌。

他们远离村庄,行至六七百米处,找了一个稍微平坦且有大树遮荫的地方休整。

和昨天中午一样,他们只以干粮果腹,省却许多麻烦,于小语从车上拿出吃的分给兄长们,还是几个馒头,怕干吃馒头无味噎嗓,便拿出那罐萝卜干,就着水囊里的水才慢慢下咽。

谷林县和平安县都属大夏国湖广省,倒和前世历史上大明一个省份名字相同,但应该不是同一个朝代,除了国家的名字不同,大明的湖广省是以湖得名,而这里虽也有鱼米之乡之称,但没听过有名气的大湖。

但隶属大夏以南应该错不了,虽有面食,但主食大都以米饭为主。

现在吃的馒头还是李大叔家换来的,于小语前世也是南方人,确实不擅长做面食,其他的倒还好,主要是不会发面。如果有现成发好的面,包个包子,饺子啥的还是会的。

总共剩下五个馒头,个头都很大,于小语吃一个就非常饱了,剩下的两个哥哥一人两个,再灌点水在肚子,肚子非常胀了。

太阳从头顶偏了一点后,人畜也都休整好,不用再整顿行李,几人坐上驴车重新出发。

剩下的路程因越靠近平安县,意味着离大哥越近了,下午的太阳比上午还要晒一点,几人更心无旁骛的赶路。

等到太阳西斜,几人一路风尘仆仆从林中蜿蜒出来,到了附近村庄通往平安县城的大路上。

据李大叔说到了大路上就好走了,而且离县城也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一路上于小语都在思量一件事情,照着他们现在的脚程估计能赶上进城。但她偏向于先去陈婆婆家借宿。

他们兄妹几人,可能也就大哥于正松有点出门经验,剩下两个哥哥也没有在外生活的经验,至于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活经验也少的很,前世的生存法则也不知道适不适应这个朝代。

等到进城天色也晚了,不知道县城里的情况,哪里有客栈留宿的地方还要打听,两大一小又赶着驴车太打眼,还不如先去陈婆婆家落脚。

李大叔为人很靠谱,他既然给他们介绍了陈婆婆,应该也靠得住!

想到这些于小语开口:“二哥,我们去李大叔说的陈婆婆家吗?”

她没有提进城。

“四丫在忍忍,马上到地方了,进了城二哥马上找住的地方给你睡觉。”

听到妹妹因赶路太久而显的无精打采的声音,于正竹心疼及了。

“二哥,你知道客栈在哪吗”

于正梅坐了两天驴车,此时也到快到极限了。

“进城后,二哥马上就找人打听,平安县城比谷林县还大,客栈应该不难找。”

“城里会不会有大坏蛋,像抓走大哥一样的大坏蛋。”于小语从话语中,稍稍提醒。

于正竹闻言,回过头看了看妹妹,只见她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

他仔细斟酌了下:

“四丫提醒了我,我们赶着车太显眼了,城里情况也不知道,还是先去找陈婆婆家吧!”

统一意见后,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几人身上好像又多出了一点力气。

此时太阳完全跑到三人脑后,拉车的驴子发出‘吭哧’声音,仿佛使着最后的力气拉着主人前行。

期间于正竹兄弟俩有段时间为了减轻驴子的负担,都是下车跑一段再爬上来!

一路上从一些田埂小径深处,或是茂密树木空隙中,隐隐约约的见到几座村庄。偶见远处田地里见到有三三两两的人影劳作。

好在这条大路上常有人经过,一般与自家无关的人和事也不会有人闲的来关注。

等到周边朝霞似火时,平安县城已在视线之中,从城中陆陆续续出来一些人,或是挑箩推车,或是轻装短打。

应是在城中讨生活的城外之人。步伐匆匆,想着天黑之前可安全归家。

于正竹想着李大叔的嘱咐,果然看到前方有棵大樟树,应该就是往牛家村的方向了。

调整好方向加快速度朝前奔去,避开了从城中出来的第一波人。

当那轮浑圆火红的太阳沉下地平线,一座土胚茅屋出现在几人视线中,此时驴子仿佛也感受到要到终点。

“吭哧,吭哧……”的更厉害了。

越往前行,四五亩大的池塘跃入眼中,塘边大柳树往左百米处就是那座土胚茅屋。

所有特征和李大叔说的都能对上,应该就是他们要找的地方了。

大柳树往右就是牛家村了,此时已到傍晚,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方向不同,兄妹三人一行也没引起什么注意。

……

陈婆婆在院墙下摘了点青菜,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往厨房去。

人老了,吃的也少,一个人将就一顿是一顿:也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

这娃子要是稍个口信给老婆子,让她知道儿子还好好的,她就是立马死了也能闭眼啊!哎……

年迈的脸上布满沧桑,眉眼柔和,一眼望去就感觉是一个慈祥的老婆婆,让人心生亲近。

突然传来一阵声音,她艰难的转过身疑惑的望着门口。

一只驴子冒出头来,拉着个板车,从上面跳下来两个少年娃子,板车被子上还坐着个粉雕玉镯的女娃娃。

忽然间心‘咚……’的一声,身体晃动加大,枯皮一样的老手紧紧抓着拐杖,嘴巴噏合,用浑浊的眼神望着他们。

“陈奶奶?您…是陈奶奶吗?”于正竹跳下车,上前几步,打量了一下院子中的老婆婆轻声问道。

“啊…?”陈婆婆似乎回不过神来。心中恍惚的想着:是儿子吗?可这么年轻…难道是孙子?

她眼中一亮,颤声道:“大孙子……?”

“大孙子?”于正竹面露迟疑。

“陈奶奶……”

于正竹清了清喉咙:“我们是您在谷林县那边的亲戚,李大牛的侄儿,因家中有事到平安县,如今城门已关,想到您家借助一宿,您看成吗?”

还在晃神中的陈婆婆,只听得那个少年嘴里说着什么:谷林县,李大牛……,半天才回过神来.

等明白不是儿子的消息时,老人那失望的身影,在风中显的更加迟暮了。

车上的于小语,看着陈婆婆的神情变化,想着从李大叔那里了解的情况,心中了然。

她突然出声叫道:“陈奶奶好。”

于正竹听到动静,连忙转身把车子上的妹妹抱了下来。

于小语迈着小腿走到院子门又甜甜的喊了声:“奶奶好。”

清脆响亮的童声传入耳中,陈婆婆低头看向声音的来源,只见一张笑语嫣然,眼神闪亮的脸蛋晃入眼中。

刚刚失落的心仿佛因眼前的小女娃又恢复过来:“哎……,乖娃娃,你们…这…?”

“哦,是这样……”于正竹看着眼前的情景又连忙复述了一遍。

陈婆婆这才弄清楚:“是大牛娃子的侄儿呀,那…快进来,快进来。”接着一阵忙活

陈婆婆家很小,两间屋子,一间陈婆婆住的地方,还有一间稍大的隔成两个小间,一间做成了厨房,一间没有门做成了杂物间,还有一间鸡舍。

厨房和卧房屋檐相接处,放了一个大水缸,卧房的小空地隔了快菜地,菜地再和杂物房外墙用荆棘连起来,围成了一个小院子。

于正竹把驴车牵进来,栓在杂物房旁。于正梅也上前叫了陈奶奶。院子里因为他们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还没吃饭吧,我现在去做饭,孩子们等着啊。”

陈婆婆说罢,转身准备去厨房:“等下吃了饭再和奶奶说说你大牛叔叔,也就他还惦记着我了,呵呵…”。

“不用…不用,奶奶,您坐着,我们来做…”。

于正竹扶着陈奶奶去了屋檐的木凳上。

“那怎么行,乖娃,来了就是奶奶的客人,奶奶去做。”陈婆婆边说边抓着他的手想要挣脱。

“奶奶,我们不请自来就够麻烦您了,您不嫌弃就很好了,怎还能劳动您呢…”。

最后,望着三兄妹已经忙碌开的身影,陈婆婆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