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陈石阳

“奶奶,您就坐在门口看着我们吧。”于小语甜甜的说着。

她接过陈婆婆手中的青菜递给于正梅:“三哥,你再去摘点青菜来。”

“二哥,把我们车上的东西都拿下来。”

……

看着小大人似的小女娃,陈婆婆慈爱的摸了摸她的头:“呵呵…乖女娃…多大了呀,叫什么?这么能干呀!”

“奶奶,我叫于小语,快四岁了.”她拉着陈婆婆的手,声音清脆:“去摘菜的是三哥于正梅,这个是二哥于正竹。”

“哦呵呵……晓得咯……”

……

……

于小语把东西稍作清点了下,外面除了还有二三十斤米,还剩下一点腊肉,米里还藏了十几个鸡蛋,再加一些零零碎碎的调料。

车上还有两床棉被以及每人一点换洗的衣物,手腕上的大柜里的东西暂且不拿出来。

天还未黑透,在哥哥们的帮助下,晚饭做好了。

除了用了婆婆家的柴火,还有菜园里的青菜,其它的都是他们自己带的。

焖了一锅米饭,把剩下的腊肉切了,从婆婆家菜园里摘了蒜苗切斜段,锅里放了一点点油绕红,放下腊肉翻炒,等腊肉出了油,把多的油盛出来一点,然后放了一勺辣萝卜干翻炒,接着倒下蒜叶段,不一会儿飘香四溢。

腊肉炒好盛出,接着把之前盛出来的油倒进锅里,炒了一碗绿油油的青菜。考虑到陈婆婆的年纪,于小语留了几片青菜切成细丝,腊肉也留了几片,故意让二哥切的薄薄的,打了两个蛋搅拌放锅里炒香,然后加水烧开,放腊肉翻滚一会,最后加青菜烫熟盛出。

一碗绿油油的青菜,一碗蒜苗炒腊肉,一碗黄绿相间的青菜鸡蛋汤,几人吃的很满足。

于正竹两人早已习惯了妹妹的手艺,不管妹妹做什么都吃的非常香。

至于陈婆婆,这顿饭在平常人家算是很奢侈了。节俭惯的人,定要说上一句浪费,倒不是食材的问题,都是常见的食材。

可如今虽然盛世太平,但平凡之家都只够温饱,谈不上富足,一般都是省吃俭用留点存银以备不时之需。

主要是这顿饭的油水太足,特别是炒青菜,陈婆婆就没见过谁家炒的青菜油光水滑的。

到底还是小孩子,不懂得持家。

不过她也不好说什么,一来人家只是费了她点柴火,二来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能做饭已经很不错了,三来自己都吃了人家的做的饭,还有什么立场说人家。

从这点就能看出陈婆婆是个明事理的人。

从于正竹他们进门起,到现在吃着饭,陈婆婆才觉得家里突然多了三个人!这才想起问问他们的情况。

“你们是大牛侄儿家那边的亲戚,怎么他没陪你们过来啊,这么远的路,怎么就你们几个小孩子,这也太危险了,你家大人呢……”。

陈婆婆一连串的疑问,从她语气表情中能看出,她并不是想刨根问底,纯粹是担心几个小孩子一路上的安危。

兄妹几人互相看了看,都觉得陈婆婆个很好的人,再者也是李大叔所托之人,于正竹思量之后还是开口:“奶奶,其实我们不是李大叔的亲侄儿。”

“呵呵,这个我知道,要是亲侄儿,那你们得姓李,可是你们姓于……”陈婆婆笑咪咪,一副了然的模样。

三人听了都傻笑起来。

“奶奶,您真聪明!”于正梅抓抓脑袋。

“这算什么聪明,奶奶活了大半辈子了,看得出你们都是好孩子。”陈婆婆摸摸于正梅。

“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是办什么事情?可以说给奶奶听听看,看能不能帮上忙,村子里还有个娃儿很孝顺奶奶,可以找他帮你们跑跑腿。”

三人听了欣喜不已,正好对平安县还不熟悉,有个人带着会方便很多,于是三人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和陈婆婆说了一遍。

…………

……

“真是造孽哦,我可怜的娃儿…!”

听完三兄妹的遭遇,陈婆婆忍不住气愤的拍起大腿来,随即搂过最小的于小语爱怜的拍拍她:“乖娃…在奶奶这不怕啊,他们找不着这里。”

“谢谢奶奶…”。

于小语靠在陈婆婆怀里,看起来真像对亲祖孙。

“这样,明天你们石阳叔叔会过来,给他说说,他对县城熟,让他帮你们想想办法。”陈婆婆立马发话。

“那太好了,这样我们就能早点打探到大哥的消息。”于正梅兴奋不已:“真是谢谢奶奶了。”

“傻孩子,到了奶奶这,咱祖孙几个就是缘分。”陈婆婆感叹:“我帮你们,就盼着我那在外的孩子要是遇到困难,也有人拉他一把,这是积德呢!

“奶奶,水阳叔叔会回来的。”于小语抱着她。

“呵呵,看来你们大牛叔和你们讲了。”陈婆婆摸摸她爱怜道:“你们大牛叔也是好孩子。”

“天黑了,你们走了一天累了吧,赶紧收拾收拾休息吧。”陈婆婆非常体贴。

接下来几人收拾碗筷,烧热水洗漱,陈婆婆回房间看看今晚几个孩子怎么睡,于小语跟着陈婆婆走进去。

陈婆婆卧房也很简陋,但是收拾的很干净。房间只有一张床,床上床被铺垫整整齐齐,一只木箱子,一张木桌子,还有一张竹子做的躺椅。

“今晚你们兄妹几个睡床上,奶奶睡这个椅子上。”陈婆婆挥手对于小语道:“这张椅子还是你石阳叔叔孝敬给我的呢,呵呵,石阳这孩子很不错。”

“那不行,怎们能让奶奶睡椅子呢。”于小语着急了:“我和哥哥们打地铺睡就行了,我们昨晚也是在寺庙打地铺,不冷的。”

“…到了奶奶这,怎能让你们睡地上。”

在外面的兄弟两人听到动静也进来了。

“二哥,奶奶说让我们睡床,她睡躺椅,你快说说,我们就在这旁边空的地方像昨天一样睡。”于小语冲着进来的二哥道。

“奶奶,您还是睡床上吧,我们有两床被子,垫一层盖一层就可以了。”于正竹耐心解释。

……

最后陈婆婆争不过兄妹几人,决定带着于小语睡床,他们兄弟二人睡地铺。

“就算睡地铺下面也要垫些东西,快立冬了,晚上凉的很。”陈婆婆说着就去翻找起来。

“竹娃儿,你去杂房那看看,墙角还有几块木板,你去搬过来放地上…”

……

等到月朗星稀时,几人都洗漱好上床睡觉了,只有于正竹检查了门户,安顿好驴子最后进来。

他们两人的地铺比昨晚的强,有了几块木板稍微隔离了寒气,陈婆婆还翻出了一床稻杆编的垫子垫上,又铺上一床被子,上面再盖一层,也相当暖和了。

看着于正竹小小年纪稳重的样子,不禁爱不释手的搂住着被窝里的女娃儿。

孤独久了,有这么几个朝气十足的少年娃娃陪着,陈婆婆一直抿着嘴笑眯眯的。

“明天你们石阳叔叔应该会来,这是个好孩子啊,你们水阳叔叔走了之后,就是他一直帮衬着我,不然我这个瘸腿的老婆子哦,都不知道怎么活…”陈婆婆拍拍被窝里的于小语。

于是从陈婆婆的话语中,大概知道了石阳叔叔这个人。

陈婆婆丈夫有两兄弟,就是陈石阳的爹,如今尚在。陈石阳和陈水阳是嫡亲堂兄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陈水阳比陈石阳大两岁,小时候是村子里的孩子王,陈石阳跟在哥哥后面混,一直觉得哥哥是最厉害的人,到了后来长大更加佩服他,同龄的孩子长大后大都如祖辈一样在地里刨食,只有哥哥心中有想法,脑子又灵活,凭借自己的本事做起了周围一带的中人,

做这行买卖最重要的人脉广阔,消息灵通,加上他为人诚实守信,口碑上佳,最后渐渐的走进城里。

后来接的活越来越多,收入也可观,就把陈石阳带进了这行。

等到有天陈石阳找人托了口信给他,说是去看一单买卖,他得了消息也没着急,这种状况时有发生,一个人像往常一样,忙完了就回牛家村给在家的婶婶带了消息。

结果从那天之后,陈水阳却再也没有回来,至今十多年了无音讯,其间他一直打探消息,相邻的县城他都去打听过,都没有任何消息,还找了当时给他递口信的人,那人也是模糊不清,只记得当时让他给带个口信,都是相熟之人,举手之劳的事,他就随口应了,其他的情况并不了解。

就这样陈石阳一边打探着哥哥的消息,一边还要照顾独居的婶婶。后来陈水阳一直不回来,村里开始传些难听的话,甚至还有人趁陈婆婆腿脚不便,闯进来占便宜。

陈石阳知道后,气愤的纠集了族人大闹了一场,陈家在村里也是大族,而且陈水阳接了哥哥走后留下的人脉,自此之后,就没人敢再招惹陈家人。

后来陈婆婆搬到了村口,房子也是陈水阳帮忙找人做好的,给陈婆婆开了一小块菜地,三天两头的过来帮着挑水,每次挑满一缸,够陈婆婆用几天,菜地里都是陈石阳的妻子打理,陈婆婆管吃就行。

总之,一直把陈婆婆当亲娘照顾着,要不是他双亲都在,他都要把陈婆婆接回自己家住,只是陈婆婆不愿寄人篱下,就一直一个人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