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统帅部参谋本部”之参赞机构

案后的朱由校收束起自己对客巴巴的那点儿小心思,继续对王安道:

“客巴巴事就这样吧。

说第二件事。

大伴掌管内廷和东宫多年。在内廷和东宫属官中,有没有懂兵事的,你推荐几位,临时来给孤参赞参赞兵事。

他们一应职司不变,只是来临时参赞。

如果参赞事与他们职事冲突,让他们把职事先交待副职处理,以参赞事为主。“

王安有点惊异,抬头看了看朱由校。

点头表示记下了。

皇上要知兵,研究萨尔浒之战,找几个临时参赞很正常。

可皇上要联合调动太监和东宫属官,这就有专门设置一个参赞机构的意思了。

但是皇上又特意强调把这些参赞职事定为“临时“,这就老成持重的感觉了。

随驾参赞兵事,将来必定要参与朝堂廷议的。

对于内廷和詹事府一众七八品属官而言,这是个前程极其广大的机遇。

但皇上只给他们”临时”的身份,那他们不拼也得拼了。

朱由校当然不会告诉王安,这个参赞机构未来肯定是要常设的。而且会随着他皇权的稳定,逐步提升。

提一级,那就是三军总参谋部。

再提一级,就是统帅部参谋本部。

再再提一级,就是统帅部了——或者叫军机处。

有了军机处,内阁就无法在朝堂一家独大。这就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朝堂文武制衡的格局。

有了文武制衡的基础,才能压制明末朝堂文臣一统天下“众正盈朝”“内阁独大”,朝堂自我纠错只能靠党争倾轧来开展的顽疾。

文武各安职司,又相互制约,才能让朝堂回归以职份为基础的“朝争”,实现做事为导向的朝堂秩序。

实现了朝堂做事为导向的秩序,就可以有效减少皇帝释放内廷“疯狗”咬人的次数。皇权暴戾的一面,就可以有效控制。

这样一圈下来,就实际推动了朝堂生态正常化。

所以这起手参赞机构不显山不露水的落子,对于明廷朝纲来说,是堪称核弹级的布局。

只是真要推到那一步,难度也是极大。

朱由校令王安召集这样一个临时参谋机构,还有一个附带收益,就是准备挖掘一个重要的目标人物:

詹事府少詹事徐光启。

虽然徐光启那个“300西兵2年横推金兵”的雇佣军战术完全不靠谱。后世直到马克沁神教时代,才实现了步战方阵50人横推5000人成功的案例。

骑兵方阵则还要等到“搭枪卡”时代才能被严重限制,最终直到坦克汽车时代,骑兵才基本上退出军事编制行列。

但是不靠谱的军事思想,并不妨碍徐光启是明朝有数的几个大科学家之一。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

练兵打仗这种事,徐光启还是算了。但搞科学,还是可以交给他的。

当然,个人信仰还是让他个人保留好了。

---------

两人又沉默片刻。朱由校问道:

“孤弟由检可好?”

“李娘娘因大字未写等事,多有责罚。但尚看不出迫害的倾向。

计划明日宣诏后立即带出。”

朱由校听到这里,双眉一竖。

西李的板子他自己也挨过,深知其中之味。

当然,他对王安“尚看不出迫害的倾向”的判断也是认可的。

当前时刻,西李再怎么混,也不会昏了头直接落把柄给文臣集团的。

这事儿朱由校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动手。

登基之前的诏书很敏感,皇权主动性展示太多,于他于他兄弟,都没好处。

他太过明显,难免会有人拿朱由检当“局点”来逼迫他。他把“救”由检的诏书夹带在西李移宫诏书中,已经算是取巧的手段了。

好在明天这个事就解决了。

朱由校轻舒一口气。

然后默默感受这似极近又似极远的亲情。

王安看到朱由校这个时候沉默,知他思量兄弟。也自沉默下来。

王二看两人忽然沉默,也不敢动。

一时间,三个人的房间只有熏香的烟缕,静谧地丝丝叠连着缕缕飘动着。

许久,朱由校再舒一口气。打破了平静:

“李娘娘移案之事如何了?”

王安听到皇上问这个,手握成了拳,木板脸也特别地木板本色起来。

朱由校敏锐地注意到了王安微小的胳体语言。

王安轻声以没有任何感情的声调,沙哑地回道:

“这几日乾清宫前多有纷拢,大臣们与李娘娘各说各理。

李娘娘说先帝有旨意晋她为皇后,各位宫外的顾命大臣即是见证。因此召刘一燝、左光斗、杨涟等商议立后事宜。

并言她即为先帝后,储君年幼,奏折当先予她审阅。

她会与储君细细商议后批红,以策万全。

众大臣则以天命之臣非天子不可召为由,拒绝李娘娘宣召。

对于她要求先阅奏折事,众大臣指她有‘垂帘听政’妄心。

内廷各机构除后宫郑娘娘、李娘娘亲近所属,臣已严令内廷衙门、锦衣卫各职司人等,安守本位,对李娘娘移宫事。

不传言不议论不参与。”

朱由校听着王安不带感情的事件表述,知他对西李积怨很深。

西李与郑贵妃勾结,这么多年在东宫搞东搞西。王安为守护朱常络,对西李肯定是用过很多看得出看不出的手段的。

其间不知用了多少心思吃了多少苦。

终于盼到出头之日了,可以不用担心她们的威胁了。结果郑贵妃送8个美女,轻轻松松一举,就将他二十多年努力,给毁了。

要说王安对郑贵妃以及跟在郑贵妃后面搞事情的西李,没有怨恨,怎么可能?

既然你心有积怨,那就让你以怨报怨吧,虽然仅仅只是略胜于无。朱由校心道。

然后对王安道:

“大伴。看这个样子,李娘娘移宫事,仅靠文臣是成不了事的。

还是要靠诏书。”

朱由校稍带严肃地看着王安说道,王安只以为皇上是心中对西李持重。结果朱由校直接给出了旨意:

“明日初五日,文臣那边如果仍然没有结果,大伴亲自去乾清宫向李选侍宣读移宫诏书。

解决这件事!”

“亲自”和“解决”二个词朱由校特意咬得很重。

王安抬头看向朱由校,木板脸上终于有了那么一细不受控的感激之色流出。点了点头。

朱由校回以点头。

心照不宣。

朱由校安排完毕,交待王安朝堂事为紧急,每日如有中间结果,可先行报与他,让他先熟悉起来。

王安点头应承。

朱由校示意奏对结束。王安二人行礼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