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妖兽宋应星

但凡搞科研之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疯狂探索欲,人家聊得津津有味,宋应星岂能甘心旁听?

若是别人打断了李鸿飞装逼,那李鸿飞早就跳起来怼回去了,可宋应星是什么人,那可是著名的科学家。

李鸿飞的见解虽然超前,但很多原理,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比如这雷汞,李鸿飞知道有这种东西,但却不知道它乃是水银(汞)化合物,更加不知道,它就是子弹的底火。

“宋大人这话见外了,您乃学识渊博的大贤,您能出言指点是小子的荣幸。”李鸿飞谦虚道。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李大人的学识同样渊博,而且老朽早已辞官,若大人不嫌弃,老朽便厚着脸皮,在大人麾下讨份差事,好养家糊口。”宋应星说道。

宋应星这可不是拍马屁,方才他可是站在一旁听了许久,已经对在场两人的学识做出了肯定,否则以他的脾气与涵养,是绝对不会随意打断别人聊天的。

古代人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很多有才华之人,大多都喜欢毛遂自荐,同时古代人也是很高傲的,若是心里不认可你,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很难请得动对方。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一味强求,就算是迫于淫威屈服,最终也得不到对方的真心辅佐,尤其是这种科学家,随便整点你不知道的套路,就能玩死你。

宋应星从最初的被迫,到之后的好奇,在到现在的主动投靠,完全是因为他在李鸿飞身上,看到了大明崛起的希望。

“宋先生不嫌弃小子这庙小,小子岂敢推辞?即日起,宋先生便与毕先生待遇一样,同为从六品教授,苏州重工研究部主任,相信大明军工有你们二位加入,定能再创辉煌!”李鸿飞赶紧将事情定下来。

“老宋,你刚刚所说的水银熔炼物,真能制成火器的底火?”毕懋康问道。

刚刚李鸿飞在与宋应星寒暄,一旁的毕懋康却是一直在思索水银熔炼物,这会儿等两人条件谈拢,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起来。

“其实老朽很早之前,就一直对水银的研究颇感兴趣,偶然从一位阿拉伯炼金术士处,得到了一种提取硝石酸(硝酸)的方法,之后老朽将水银与硝石酸多次融合,发现混入蒸馏提纯的白酒(酒精、乙醇)之后,便能得到一种褐色粉末,而这种粉末对震动、撞击和摩擦极为敏感,轻则起火,重则爆炸,其效果与李大人方才所说的底火,十分相似。只是这种火药极难运输与储存,制作时稍有不慎便会殉爆,本想着找到改良方法后,再将其写入《天工开物》之中,没想到西洋人竟然也掌握了此种火药。”宋应星解释道。

这尼玛简直就是妖兽啊!

雷汞可是1779年的英国人发现的,没想到宋应星早就已经发现,并合成出了成品,这可比英国人,早了一百五十多年啊!

不过这并不稀奇,自古华夏并不缺乏大才,四大发明可比西方国家早了好几百年,明朝的火器火药技术,甚至都领先了西方世界上百年,若不是满清闭关锁国,打压民间科学家,令华夏火器技术倒退百多年,华夏的科技水平,绝对不会是后世那般落后。

最简单的两个例子,其一便是,明朝已经出现了燧发枪,可两百年后的清军,与英国殖民者对战,使用的却是极为落后的火绳枪。

几百年时间,武器非但没有任何进展,反而还在倒退,难道真是华夏没有人才么?

第二个例子,则更为触目惊心,因为就连《天工开物》这样的旷世奇书,也被满清列为禁书焚毁。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

由于朝代更替,《天工开物》在清代因为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发行,并很快在中国消逝。

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关于冶炼铜矿的叙述,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此人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便去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几乎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明朝时期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明朝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在几百年后,成为了各国科学家,真相学习的范本,而在当时的华夏,却连手抄本都找不到。

清朝,可谓是华夏后世,几百年屈辱史的罪魁祸首。

李鸿飞既然来到了明朝,既然同时找到了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那么他就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时代,不要让另一个空间的屈辱历史,在这个时空再次发生!

而宋应星的著作,在几百年后,成为了各国科学家学习的范本,那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若说搞个原子弹,TNT这类的,可能有些惊世骇俗了,但一个小小的雷汞,还真算不得什么妖兽,人家确实有这个本事。

而且宋应星也说了,他是发现这种火药极其不稳定,属于半成品,很难应用到军事之中,故而才没有发表在《天工开物》一书中。

这才让一百五十年后的英国人,捡了个大便宜。

如今有了李鸿飞这种思维超前之人,加上毕懋康这类火器应用专家,再配合宋应星这种化学天才,想研究个领先世界一两百年的军用产品,需要的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原本苏州重工第一支燧发枪庆功宴,变成了三人的学术讨论会。

李鸿飞也算是人精,他并不参与具体的技术问题讨论,只是提出对各种新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火器的发展前景展望,等于是给今后的武器发展方向,画了一个大致轮廓,比如线膛枪,比如金属弹壳,比如锥形弹头,比如步兵群杀利器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等等...........

至于如何将这些设想,变成实物,那就是眼前这两位科学家的事情了。

后膛枪底火的事情有了眉目,但具体完善,以及实践操作,并非一朝一夕,所以燧发枪还是得照常生产,甚至为了应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战争,燧发枪的生产速度还得加快。

为此,李鸿飞将招募过来的匠人,分成了三队,实行二十四小时三班制,并将流水作业引入军器局,让每一名匠人,专门负责一个部件的制造打磨。

这样一来匠人们熟能生巧,不仅能快速制造燧发枪,更是大大提高了每个零部件的合格率,有效降低了材料的损耗情况。

如此有效的工作方法,令周福仁直呼奇妙,甚至直接让家族的各大企业作坊,纷纷效仿李鸿飞的流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