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科举改革
弘治十八年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的严嵩,在正德二年,从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被提升为了国子监祭酒,估计严嵩的父亲也未曾想过自己儿子的仕途竟然如此的一帆风顺吧。
不过看似严嵩是一步登天了,实际上则不然,现在正是大明科举制度改革前夕,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差临门一脚了,严嵩所就任的国子监祭酒也就只有几个月的权势,且很快就会被京师大学堂校长给取代了。
严嵩一直以来就十分关心朝政,他对此自然也是十分明白的,但是他没办法改变这一状况,他知道当今陛下乃是英察之主,行事做事自有决断,很少受他人影响,所以严嵩心想,既然无法改变,何不顺应圣意呢?这样既能取悦皇帝陛下,又不影响自己的仕途,乃是一举两得之事。
因此严嵩就任国子监祭酒之后,就向皇帝陛下上书,针砭时弊,言国子监与翰林院之弊,不过他做事也很有分寸,毕竟上书的内容很快就会被其他官员知晓,因此他上书所言俱是实情,绝无掺假,同时他在奏折中还言明自己将尽心尽力的做好工作,绝对会使得国子监能够引领学潮,为陛下尽心办事。
严嵩在奏折之中虽然说的漂亮,但是朱厚照却从中看到了此人的聪明和狡诈。严嵩的奏折写的十分漂亮,把所有事情都撇的一干二净,同时既恭维了皇帝陛下的英明,又言明了自己的忠心,还表示了对科举制度改变的支持。
随后朱厚照就接着严嵩的奏折一事,在西苑永寿宫召集了内阁诸位辅臣议事,所议论的自然就是科举改制的问题。
之前,朱厚照命令礼部,户部联合教育部一道投入巨资支持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以及军械局、江南制造局的课题研究,并让教育部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这都是在为科举考试制度改革造势。
而且更早之前,朱厚照就已经放出了从新改良科举的口风,他要改良的方向自然就是参考后世高考制度,取消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为儒家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主要模式。
随着内阁辅臣的改变和主要地区布政使的变动,现在大明主政的官员中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官员越来越多,再加上内阁辅臣中杨廷和,焦芳和王鏊三人的思想十分开阔,特别是杨廷和,现在他不仅执掌军械局,更是就任了教育部部长,因此大明的最上面的这一阶层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改变儒家对大明正统思想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这一重要条件。
同时,江南制造局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许多文人士子也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对于之前他们所嗤之以鼻的奇巧淫技之属也不再持反对态度,相反,由于江南制造局的修路之举,使得整个江南的道路不再因阴天下雨而泥泞不堪,这样更加深了江南诸多士子对江南制造局的赞扬之情,杜勇烨自然将此事全都归功于陛下,而且他的许多举动,言必称是陛下之恩,这也使得许多江南学子对陛下所做的事情从心底里持支持态度。
制造局学堂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这些经过制造局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对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理解之上,虽不比那些老学究,但是他们思想更为开阔,对世界的认知也更为完善,在他们的带领下,其家人和亲戚也都转向了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上来了,这也是科举制度可以发生变革的条件之一。
再加上在今日之前,朱厚照已经命教育部部长杨廷和,教育部副部长焦芳等人在上长篇累赘的论证科举制度改革之后的益处,许多士子学子开始之时虽然对此持反对态度,但是当他们得知这是陛下的意思,同时也了解到科举制度改革之后,将会为许多普通寒门子弟带来希望,过去的制度,并不是对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利的,更多的是对那些官换时间子弟比较有利,而对于普通寒门子弟来说,要想进入官场做官,机会太过渺茫了,等到陛下改革了科举制度,情况将会大为不同,因此他们也都不再表示反对。
所以,现在皇帝陛下也不会担心因为改变科举考试形式而引起多大的社会动荡了。
之前的大明教学是分两个系统的,一个是举业,一是启蒙,这两个系统之间教科书与教学方法不一样,而现在新式教育在杨廷和、焦芳等人努力下已经改变了京师附近启蒙领域的基础教育,甚至在高等教育方面也通过京师制造学堂的形式有所渗透。
当然,对科举制度的改变持反对态度的学子也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儒学世家,他们这辈子在官场与商场所获得的一切特权都来自于他们自身一大利器,即对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熟稔和对那一整套教育体系的了解。
如今,如果朝廷改了八股时文取士标准,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享受高人一等生活的最后屏障。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现在大明的领导阶层,早已做好了迎接新教育制度的准备,朱厚照也早就宣布设立了教育部这一部门,杨廷和等教育部官员所制定的各项法令也早已通过向外界传播了出去,现在大明的许多学子士子,虽然他们还都不敢相信陛下真的要更改流传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其实他们也都做好了迎接科举制度变革的潮流,这可是宣传的潜移默化之功。
儒学因为没有这个影响力十分巨大传声筒,因此也就没了脊梁骨,许多顽固派除了心理埋怨或者辞官不做以外,也别无办法,他们可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一些论断公之于众,令多数学子瞻仰并追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