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宣传手段

东厂在大明皇家银行附近也蹲了大半天的点了,他们在时刻关注着这里的事情,皇帝陛下也问了几次话,东厂番子的回答都是:”陛下,现在银行那里还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原来的山西老票号的掌柜,现在的户部主事,兼任大明皇家银行行长的黄金玉,百无聊赖的站在竖有“大明皇家银行”六个大字的门牌前,他在这里站了半晌也没见一个人进来。

略有驻足的也只是张望了几眼,笑着对围观之人说道:“银行是什么,看这上面的告示不就是票号吗,存钱还能得利息,谁信啊。”

“这只怕又是官府想出来的敛财的法子吧,好把我们做买卖的人的钱都给圈走”,一小商贩曾经受过被钞关宦官征收重税的苦,因而对官府自然也是苦大仇深。

大明皇家银行的设立对于此时的人们来说确实是有些超前了,这样形式的银行他们之前从来就没见过。而且在他们看来,这银行与那些山西票号也并无多大区别,那些山西票号尽管十分方便,但是把钱存在山西票号里是面,不仅没有利息,而且人家还是要收取费用的。

现在这大明皇家银行居然还要给什么利息,这反倒是让很多老百姓对此是顾虑重重,要是银子存进去拿不出来怎么办?

天下都是皇帝的,这大明皇家银行既然挂着大明和皇家四个字,这银行自然也就是皇帝陛下的,万一皇帝陛下说这些钱也是他的,那存钱之人不也是倒了血霉了吗?所以很多老百姓都只是观望,并不会真的拿钱过来存在银行里。

又过了许久,一小孩走了过来,直接就跑到黄金玉面前,问道:“你这里真的存钱不要费用,还可以收取利息吗?”

“是的,你只需在这张表上登记上你的姓名和户籍,在这里盖上手印,拿着这张做了防伪措施的票即可,请问你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对于这第一个顾客,黄金玉表现的很有耐心,并亲自接待了他。

“什么是定期和活期?”这小孩问道。

“定期有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不同的期限利息也不同,活期是可以随时取随时存的,但只有二十之一的利息。”

黄金玉说后,这小孩看了看外面,最后才说道:“我存多少钱都可以吗?”

“当然,存多存少我们都接待,本来我们是有规定的,一两银子以上我们才会给开户,但是你是第一个来存钱的,我们当然会给优待了。请在这里写上你的姓名和户籍,以及存储本金”,黄金玉命自己的副手取了张活期条子来,但谁知,这小孩却拿出了五十枚铜板笑道:“我只有五十文钱,嘿嘿,是外面那位相公给我的。”

黄金玉看了看外面那位脸上带着嘲讽的秀才相公,没说什么,只是吩咐道:“五十文钱也是钱,给他办手续!”

谁知这小孩又说道:“外面那位相公说了,他要我来此办五十个存折,每个折子上只存上一文钱。”

黄金玉面色变动了一下,随后对他的副手说道:“按照手续,给他开五十个存折,每个折子上存上一文钱。”

其实,这是朱厚照在模仿近代著名银行家陈光甫的事迹,近代传统钱难赚,加上外资银行林立,在这样强烈竞争环境下,陈光甫开创了‘一元开户’的银行制度,大量吸纳了民间资金,使得他的银行不断壮大。

当时一般钱庄对小额存款看不上眼,特别是对银元存款,是不给利息的。而陈光甫所创办的上海银行认为多数小额存款反而比少数大存户稳定性强,因此它对于小数目的储蓄存款致力很大,特别提出一元即可开户的宣传,这在当时金融界是不屑为之的。曾经有人嘲笑这个小银行的这种做法,拿了五百元要求开五百个存折,上海银行并不以此为耻,而是热情接待,更加扩大对储蓄的宣传。

所以在大明皇家银行正式挂牌之前,朱厚照就曾向黄金玉提出“服务顾客“、“顾客是衣食父母“等口号,并命黄金玉每天都要督促银行行员的服务态度;因此黄金玉在对大明皇家银行的职员进行培训时,就要求行员对顾客要有礼貌、要和蔼,“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根据朱厚照的指示提出如果行员得罪了顾客,那就要受到一定的训诫。

大明皇家银行第一个储户居然是个只存了五十文钱的孩子,而且居然还是分五十个存折存进去的。

这个消息顿时就传遍了整个京城,朱厚照自然也从东厂番子那里得知了此事,他看着东厂番子的报告,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个小孩子和那个秀才相公,都是朱厚照命人找来的,陛下此举自然是在为大明皇家银行做宣传了。

事情的发展也果如朱厚照所料,小孩子存钱之事一出,使得对大明皇家银行持怀疑态度的人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尤其是现在任何行业都还难有所谓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别说是普通人了,就是许多有钱人去将银两存入山西票号,那也得看柜台里那些只是负责此事的小厮的脸色行事,谁若是敢拿五十文钱去让山西票号给他开五十张票,那就与找死无异了。

因此黄金玉此举倒也吸引了不少人来此存钱,朱厚照为了将大明皇家银行的影响扩大,不仅让黄金玉亲自给投稿宣传银行之事,他还亲自写了一封圣旨给大明皇家银行,命黄金玉将他的旨意悬挂于大明皇家银行的大堂内,旨意内容则是前十名前来储蓄开户的储户可获得本金三倍的利息,前一百名则可以获得本金一半的利息,而且由于这是特殊福利,因而不论是何储蓄方式和储蓄时间都可以获得此奖励。

这个消息经过东厂番子在背后的刻意宣传,再加上人们的猎奇心理,迅速传遍了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