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从经济角度看待美苏冷战(二)

3.美国对苏联和英国的关系转变

在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一个‘二把手’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

乔治·凯南是十月革命后赴苏探讨美苏正式建交的外交官,也是美驻苏大使馆首批建馆人员,一度官至驻苏大使。但他对苏联怀有刻骨的意识形态偏见,公然将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相提并论而被苏方驱逐出境。

而当时,乔治·凯南回馈美国政府的一个‘遏制’态度的缘由,来源于很多的问题。比如苏联对月美国的经济建设迟迟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该出钱的时候的不出钱,该表态的时候不表态。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内部也有很大的政治变化。罗斯福1945年去世,在战争结束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杜鲁门。

杜鲁门上台后,实际上调整了美国的大的战略,放弃了很多罗斯福的国际战略构想,形成了所代表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重要前提,是要把苏联作为一个主要的对手,当然这个是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丘吉尔的挑拨。和丘吉尔的外交努力是有关的。丘吉尔通过铁幕谈话和丘吉尔的很多运作使得美国对苏联的这种警惕性在战后越来越占据了主导成分。

比如在波兰问题上,罗斯福和斯大林都已经谈好了的,波兰划给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西方的杜鲁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中间几个近亲西方的官员。斯大林呢?认为美国方面出尔反尔。但是斯大林为了维护苏美之间的这种未来的合作关系,斯大林做出了让步,同意了杜鲁门的要求。

但是后来这个实际上,杜鲁门是步步紧逼的,不仅在波兰问题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说亲西方官员占有多大的比例,同时在中东地区,像伊朗、希腊这些其他的一些地区,杜鲁门对于苏联制造了很多的这种挑衅性的这种行为。

使得苏联开始担心和犹豫,重新考量和美国之间到底属于什么关系,到底还是不是罗斯福那个时代的美苏关系的精神延续,还是说苏联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谈判对手,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本来对于参加IMF和世界银行在苏联内部是具有争议的。因为,当时如果参加了IMF意味着这个组织建立了一整套经济体制,是以美元为核心的。那么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当于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放大版,是一个超级的遍及全球的金汇兑本位制。

以前是美元跟英镑跟黄金挂钩的,其他的国家的货币跟英镑和美元挂钩。那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跟美元挂钩的一个美元一家独大的机制。

如果苏联加入了这个机制,意味着卢布要跟美元挂钩,那么苏联的卢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将会成为美元的附属货币,或者说是一个边缘性的货币。而美元可以继续一家独霸,这个是罗斯福战略高明的地方。

那么罗斯福当初在设计这套战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直接建立美元本位制,废除金本位呢。主要还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美国直接建立美元本位制,那么其他各个国家的利益摆不平,大英帝国殖民体系还在,庞大的殖民体系还并没有被打散。大英帝国首先就会不干,像法国、苏联这样的传统黄金储备国也会坚决反对美国的美元本位制体系。

这样的话,美国就不可能把大家团结到一起,所以美国最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黄金作为一个所谓的名义君主,以美元作为一个摄政王这样的一个体制。虽然美元号称是跟黄金挂钩的,但实际上美元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一个中间的主导性地位。黄金只是一个高高供起来的名义上的皇上。

并且美国在二战期间,通过向同盟国提供武器、物资,将全世界的黄金储备抽取到美国,所以美国有这个能力来为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大量的黄金兑换数量。

所以罗斯福当时想要利用这个体系,打通所有国家的市场,用美元作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一个交易和结算货币。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化的霸权体制。可以说,罗斯福的这个战略站的更高一些。

但是后来由于罗斯福提早去世,导致杜鲁门上台以后,推翻了整个的这一套战略。对于苏联的关系转冷,遏制政策等等。实现了对苏联的冷战思维的新态势的形成,逐步的压缩了苏联的生存空间,最后使得斯大林开始担心和怀疑苏联现在再继续加入美元的版图还有没有意义,原本美苏谈定的对苏援助也没有了下文。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于美国主导的IMF和世界银行的这套体系提出了质疑。因为,就杜鲁门主义给予苏联的态度转变和整套体系对于苏联而言来说意义不大。斯大林认为,如果加入苏联损失的东西还很多,卢布还要和美元绑定,整个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将会变成一个美元区。对于苏联来说属于弊大于利的一个情况。

苏联在1945年到年底就开始出现了反复犹豫,到了1946的2月,苏联迟迟不愿意加入IMF和世界银行,这就导致了乔治·凯南发电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遏制苏联的计划,使得美苏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而乔治·凯南的电报中提出的理由就是苏联拒绝加入美元区。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美国的国务院包括美国的政界实际上一个酝酿很久的反罗斯福主义的倾向得以爆发。

所以说美国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后,亲罗斯福的官员再短短半年内全部被撤换,取而代之的是杜鲁门主义的支持者。所以说,对于美国的政策来说,没有永远的固定,很有可能会因为总统的跟换,导致了美国政界的大清洗,从而使得政策发生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主导的很多政策京城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而杜鲁门选择了一大批冷战思维的官员,包括乔治·凯南等一些反苏联思想根深蒂固的官员。此前像乔治·凯南这些反苏联的思想以及亲英派思想都一直受到罗斯福政府的打压,而随着杜鲁门的上台,美国官员出现绝对的反转,这些有着反苏联情结和亲英派的官员开始主导美国战后的冷战思维的建立。

从而导致了最后形成了苏美两大货币体系,美元区和卢布区的相互博弈。

…………

(这段是后加的:今年帮助一个来自德国的留中的博士生改了一篇经济学论文,深有感悟,所以写的这篇解读向的文章。因为我本人喜欢历史,地理,政治的,所以说写起来还是很顺手的。写作不是为了所谓的稿费什么的,开心比什么都好。2017/10/13)

参考书目:《货币战争》、《大国博弈》、《大国兴衰》、《全球政治经济学》。喜欢的朋友收藏投币,多谢了,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