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名和利(下)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现在毕业的那些学生都还有这样的想法吗耿精忠诧异的对阿虎问到。照他想来,这几年福建各府县经济发展的算是不错的了,每年毕业的这万把学生

都很是抢手,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收入普遍不低,养家糊口绝对没有问题。

回王爷,姚先生说的也是实情。这两年出去工作的学生,有不少都会在闲时跑到学堂看望老师,我和他们聊过。还真的有不少人有这个想法。其中有一些人不想继续读四书五经,还是家里面人逼着读的。但是大部分人确实是自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着,还经常跑到一起去钻研,甚至去找教他们国学的老师讨教。这明年三月可就是乡试的时间了,这几个月只怕他们会更加用心了阿虎沉声说道,将他的所见所闻全都告诉给耿精忠。

那你有没有统计过有这种想法或者已经付诸行动的学生大约占了总数的几成耿精忠眼睛一眯,随即问道。

虽然没有确切统计过,但是想来毕业的学生中有一半都是这样想的。这样做了的怕也是不少。这个情况不仅仅是在毕业了的学生中有,就是现在的学堂中也有这样的氛围。学生每日的学习任务并不算重,而且吃喝不愁的,学生的家长就会要求他们多多学习国学,重视学堂里的国学课程,而轻视其他学科。若不是学堂中自有一套完整的督学机制。只怕那些家长就一窝蜂的让学生去专门学习国学课程了阿虎再次抛出一个炸弹。这下就让耿精忠有些震惊了。

耿精忠听了这话。的确是有些惊怒交加,厉声对阿虎吼道: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从未听你禀报耿精忠的横眉竖眼吓坏了阿虎,就连旁边的姚启圣都吓了一跳。阿虎噗通一生便跪了下来。属下办事不力,请王爷责罚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耿精忠这样生气,此刻当真是被吓得不轻。

耿精忠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太大了,但是这由不得他不动怒。一直以来,耿精忠想的都是慢慢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再以学习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为主。但是他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读书考取功名的渴望。中国本就是个官本位社会,即便是后世的新中国也是一样,人们嘴上鄙视这个那个当官的,但是一到自己有机会当官,那是削尖了脑袋都要上。现在,学堂里的这些学童,由学堂给他们提供吃喝,而且还开始了读书认字,能有老师教,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黔首百姓。也能有机会去参加乡试,若是能够考个秀才功名。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现在耿精忠想要改变整个社会的一贯风气,还是有些拔苗助长了。除非已经耿精忠自己掌控了天下,才能彻底改变朝廷选士的制度。若是朝廷官员的选拔不再是看你四书五经读的怎么样,而是看你的某一方面的特长,那么天下学子也就不用再只专注于儒学精义了。但是耿精忠麾下的确是缺乏人才的,不断培养出来的学子,也只有被特别选出来的,才跟随王府做事,其他的,则各有心思。

这个倒也不是你的错。哼,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参加科举的那些读书人,其中能有几个可用之才满嘴之乎者也,考虑事情全然不顾社会实际,引经据典倒个个是好手,但都停留在前人的成就上睡觉,当真不思长进让他们去考,看他们能考上几个耿精忠摆摆手,示意阿虎站起来,同时说道。

王爷何必为此时着恼,这本就是但凭各人选择的。王爷当初创办学堂,为的也就是开启民智,现在王爷不是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了吗既然做到了,学生毕业以后是继续读书去考取功名还是去认真工作这都不打紧。我们只需要挑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就可以了。王爷若是想要彻底实现自己的意图,还是等到大事成功的那一天。姚启圣刚才被耿精忠的表情一惊,但是随之便恢复如初,然后开口说道。他和李光地一样,都是提倡务实不务虚的,都认为只有能做实事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他们本身也瞧不起那些只知道读死书,为功名利禄而忙碌的读书人。

耿精忠已经平复了心情,随即接口道:先生说的不错,还是本王着急了既然还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本王就慢慢来吧。先在福州开办两个技校,主要就是为咱们自己服务。技校里面学习的乃是真正的本领,不是原先未来学堂里的基础内容。老祖宗留下来的各式技艺,挑一些用处广泛的放在技校中,请专门的老工匠前来教授。其他的,像咱们原先培养的那八百人才,现在都已经在各个岗位挑起了大梁,那时候可就是另寻的场所进行的突击培训。现在可以将原先请来教授的老师再请回来,到这技校中担任讲师。

原先耿精忠就从王府田庄佃户丁口里和各个股东家里挑了一批,总计八百人,分为二十个班,集中教学训练。被选出来的这些都是年轻小伙子,很机灵,也认字,他们在学堂里要学习的内容不多,但是算术一定是要精通的。二十个班级学习重点也分为了几个部分,毕竟这些人都是要将他们往不同方向培养的,这类似于后世的专业课程,只是算术是必修课而已。学成之后,便被按照原计划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去。其中三个班一百二十人,跟随耿精忠请回来的曾经的衙门胥吏,有挚壶正典簿,训导盐运司知事主簿土主簿,孔目外郎司狱司晨等,学习处理基层的事务。

这些人在衙门里一辈子,对衙门里的的事务那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耿精忠对他们也只有一个要求,将他们的所有经验全部都传授给这些学生。现在技校若是开设起来,这些曾经请来的老师便可以顺势再请到技校中做讲师,耿精忠倒也不担心请不到这些人,能请来第一次,那就能请来第二次,不过是多花费银币罢了。

王爷,属下还有个小小的建议。姚启圣突然想到了一些建议,于是对耿精忠说道。

哦,先生请说耿精忠连忙示意道,很多时候,他的脑袋还是不如自己的两大谋臣的。

王爷,世人都爱出名,然而历史上能够留名的工匠,数量的确太少了,木匠里就一个鲁班。然后就是打造剑器的欧冶子,制造纸张的蔡伦,其他的属下也想不起来了。一直以来,工匠们的技术,都被冠上奇技淫巧的帽子,是根本不可能出人头地的。就算是当年帮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的工匠,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而王爷若是要开办技校,那么势必就要编写一些教材,那样的话,可以就让人记录下各个老工匠师傅的经验,然后总结成书,期间再记录下他们的名字。这书本,将作为新学徒的教材,作为技校中那一门课的必修课。只要进入学堂,就会知道他们的名字。而以后所有的工匠,都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姚启圣说道这里也就不说了,耿精忠也完全明白了姚启圣的意思。

高实在是高耿精忠真的是大喜过望,这样一来可就会一下子解决掉了两个最大的难题。工匠也可以青史留名,那边会更多的吸引学生到技校报名学习,而且还不用担心那些老工匠等不用心教或者是藏一手。当那些工匠们也有机会青史留名,什么门户之见估计也就不会存在了。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谁不愿意青史留名不是有人曾经公开的说过,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么

在这个年代,家里要出一个名人,的确是太难了。似乎,这已经成了读书人的专利。只有好好的读书,以后做了官,才能成为名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也。工匠们的地位,怎么可能和读书人相比

现在全福建咱们建立了一百五十座未来学堂,以后还会更多,每年毕业的学童都会达到万人。开设技校之后,每年从毕业班中选出两千到一千五百人进入继续学习深造。形成了制度以后,咱们就能够源源不断的得到大批可用人才。另外,可能会有一些技艺精湛的大师不愿意教授,那就先给他们高额的薪水,一次性给予他们补偿,让他们不用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如果还是不行,就报告给我,由我去亲自请。当然,报到我这里来的,只能是技艺最好的那些大匠师。

以后,在本王麾下,那些大匠师也都会有官命告身,让全福建百姓都知道,做匠师也是有机会做官的,出人头地不只是读书考秀才一样。以后在不务难忘麾下,要想进步,就必须有过人的本领,还必须都是专业的。哼,本王就不信,这股子风气我真就改不过来耿精忠再次浮起了自信的微笑,这样一些列的措施,想来最终获得成功是肯定的了。

姚启圣听到耿精忠最后这句话,不由赞叹道:王爷此法甚妙,这样一来,匠师地位也就大大提高了,可谓是名利双收,要不了几年,这技校必将成为咱们福建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未完待续。。

:新一周啊,兄弟们姐妹们,多多支持,多多订阅点击投票啊多谢多谢,提前预祝圣诞快乐了